近年来,无人机技术突飞猛进,我国在无人机行业处于领先地位。自2011年以来,中国的无人机相关专利申请数量已接近5000件。中国公司在无人机技术专利申请方面已经成为全球领导者。与此同时,国外企业也在加快无人机专利布局。未来,制定了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的企业,将占据无人机应用有利地位。

无人机知识产权竞争激烈
1、亚马逊近期为其AmazonPrimeAir投递系统提交了专利申请,其中包括设置在信号塔、电线杆等现有设施上的停靠站,作为临时停靠点为无人机充电或躲避恶劣天气。
2、谷歌也为其投递系统提交了专利申请,这个投递系统可让无人机在送货过程中与路人进行语言交流,警告他们“不要靠近”。
3、美国州农场汽车相互保险公司在利用无人机提供的空中影像检查财产损失的方法和系统方面获得了一件专利。
4、中国国家电网公司取得了用无人机对输电线进行巡查的专利。
5、英特尔提交了一件个人通信无人机专利申请,能够将数据从消费电子设备中继至网络连接信号较强的地区。
6、Facebook正在推进一个名为“天鹰(Aquila)”的项目,旨在利用运行在平流层的无人机传输互联网数据。
国家对知识产权管理的布局
业界对版权和商业秘密保护的使用,可能不容易监测到,但对于专利申请信息却很容易获得。因此,据公开的专利申请信息清楚地表明,商业公司和研究机构正在加紧获取无人机相关专利,从而保护他们在这一新兴市场中的地位。
我国为应对对知识产权冲击,发布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GB/T29490-2013),布局各行业的自我管理。《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是国家知识产权局牵头制定的一项国家标准,旨在帮助企业建立科学、标准化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形成贯穿生产经营各环节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实现对知识产权的获取、维护、运用和保护,提升企业的国内、国际竞争力,保障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知识产权贯标的必要性
贯标旨在建立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规范体系,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加强对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引导,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对知识产权的科学管理和战略运用,提高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企业参与贯标是十分必要的,可促使企业更规范、更具核心竞争力,实现无人机企业知识产权物尽其用。
综上所述,随着无人机商业应用的多元化发展,企业应当考虑如何利用无人机技术增强业务运营并制定专利战略。尽管很多国家在商业无人机使用方面都有着严格的监管限制,企业还是应当做好准备,制定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因为随着监管政策的逐渐明了,着眼未来的企业必将占据商业无人机应用方面的有利地位。